chenjingliang

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与艺术之间游走。

对书,我从不是单纯务实的人《枕草子》设计手记 | 王志弘

转自 书籍装帧 微信公众号



平面设计师。1975年生于台北。2000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并先后于2008年、2012年与出版社合作,自创INSIGHT、SOURCE书系,设计作品曾六度获台北国际书展金蝶奖之金奖、香港HKDA葛西薰评审奖与银奖、韩国坡州出版美术赏,并多次入选东京TDC。

-

我大约是在1998年时看了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的电影《枕边禁书》(The Pillow Book),当时对于片中好几场相当仪式性的文字活动与身体书写的画面相当着迷,甚至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欣赏。电影的英文原名与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清少纳言的随笔散文集《枕草子》的英文译名相同,而导演本人也曾公开谈到这一创作是受到《枕草子》的启发,这便是我对《枕草子》最初的认识。

▼《枕边禁书》(The Pillow Book)剧照



因着对《枕边禁书》里仪式性书写画面的喜爱,我当时即萌生了想为《枕草子》设计封面这样的想法。但印象中,这本书在台湾除了洪范(出版社)曾在2000年出版过,似乎就不曾有过新版本了,因此一直没有机会完成夙愿。直到2015年初,收到来自大陆世纪文景编辑Annika Su的来信,请我帮忙设计简体版《枕草子》的封面。


▼各种版本的《枕草子》封面

能为期待已久的书设计,对我来说是件相当开心的事。虽然时隔十几年之久,但或许不是坏事,因为若在当时,一定无法表现得很好,而现在的我在处理文字画面的能力上已成熟许多。

我以前并不曾从头至尾看过《枕草子》一书的内容,因此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上网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

《枕草子》是距今一千年前日本平安时代的著作,是清少纳言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随想,取材范围极广,除了四季、自然与宫中各种生活琐事,行文中也处处透露出她个人的品味喜好。整合书的内容及搜集到数据,我理出这样的概念:《枕草子》是由极其琐碎的“点”所集结而成的,同时也是透过如此的“细微”,才能渗入人的感官之中。

为了表达琐碎的“点”这样的概念,我制造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圆点,封面上的圆点对于本体“枕草子”三个字而言是双向的,这方向性是思想凝聚成形与力量散播的表现。《枕草子》是由许多微小但有趣的人事物所组成,在视觉呈现上,希望达成的是丰富且巨大的著作,微小而细腻的构成;有份量(巨大的“枕草子”三个字)但轻快(扩散或集结的细碎圆点),不会给人以女性专属读物的感觉,而是中性风格。



虽然《枕草子》成书于一千年前,但我不希望这本书看起来是很老很老的日本著作,更不希望它成为另一个很老很老的简体版。因此,设计本身保留了传统的古典美在其中,但并不显得老气,因为文字中扩散(或集结)的设计并非传统古书的手法。

有时我会将书本视为一个人,“他”会有一些既定的国籍设定,在设计过程中我并不会太去抹煞掉原本的文化感,特别是外来语言部分,我不会刻意消除并“明显地”中文化,这不是我的习惯。中文化的是内容,而不应是样貌,透过语言、设计,去保留它原有的时空背景,是有助于读者进入情境之中的。而在《枕草子》这个例子上,国籍的设定又有些许不同:我希望它看起来没有很明显的国籍归属感,“世界的”《枕草子》是我给它的设定,希望这本书的样貌看起来可以是日文版、中文版或是西方世界的版本,但并不会很突兀,而是相当合理。



这本《枕草子》的印制预算并不是特别高,因此我必须在有限的预算内,将设计、纸材、工艺整合起来,并发挥最大效果,这里指的效果是《枕草子》包装的各方面,它们必须能够很立即、很轻易地让读者感受到这本书是“有价值的”,特别是这本书其实有点阅读门坎,并不是特别大众的书。



设计时我也同时在想象:当《枕草子》被拿在手上,放在读者的桌上,归回架上时,书与人之间、书与空间之间的搭配是否够好看?对书,我从不是单纯务实的人,认为书能读就好。无论如何,它都将跟着人与空间好一段时间,那我就必须试着让书有成为人或空间配件的能力。无论你买的理由是什么,我都觉得很好,因为对出版业或读者来说,都是往前进了一步。








                       ●

·  ○

                ○  ●            ○

○    ● ○   · 

·          ○         ○ ·

●·●



 
评论
热度(33)

© chenjingliang | Powered by LOFTER